三酸甘油脂過高怎麼辦?飲食、運動與生活習慣
重點只有四件事:少糖、少酒、會動、要追蹤
照著做,多數人 1 – 3 個月會看到改善趨勢。
1. 三酸甘油脂過高要吃什麼?
蛋白質要夠:
每餐一個手掌大小( 魚、雞胸、豆腐、豆漿、蛋 )
好油優先:
每週 2 次 ω-3 魚類( 鮭魚、秋刀魚、鯖魚 );烹調用橄欖油 / 芥花油
原型澱粉:
糙米、藜麥、燕麥、地瓜,取代白飯白麵
高纖蔬菜:
每餐半盤以上;水果 2 – 3 份 / 天( 整顆吃,不打汁 )
飲品:
白開水、無糖茶、黑咖啡
2. 三酸甘油脂過高不能吃什麼?
含糖飲料與果汁:
手搖、氣泡飲、運動飲料、果汁
精緻澱粉與甜食:
白飯 / 白麵、糕點、餅乾、甜麵包、可頌
酒精:
先停 2 – 4 週,尤其啤酒、調酒、甜酒最傷
高糖醬料與隱形糖:
蜂蜜、煉乳、果醬、手作飲品加糖漿
油炸與動物性油脂:
炸雞、脆皮類、肥肉、奶油醬( 量要控管 )
3. 規律運動很重要
4. 體重與腰圍
- 先目標減 5 – 7 % 體重( 例:80 → 76 kg ) ,三酸甘油脂常會明顯下降。
- 晚餐提早、避免宵夜,睡前 3 小時不進食、固定就寢時刻。
5. 定期追蹤 & 何時就醫
三酸甘油脂過高是什麼意思?該擔心嗎?
三酸甘油脂( Triglycerides )是身體儲存能量的一種「 血中脂肪 」。
這些脂肪原本是身體儲存能量的來源,但如果太多,就會像油脂卡在血管中,讓血液變得又濃又黏。
短期內你可能沒有感覺,但長期過高會增加:
- 心血管疾病風險( 例如中風、心肌梗塞 )
- 脂肪肝與代謝症候群
- 若超過 500 mg / dL,甚至可能引發 急性胰臟炎
根據美國心臟學會(AHA)與台灣衛福部的建議,只要三酸甘油脂超過 150 mg / dL,就應該開始注意生活方式與飲食。
三酸甘油脂正常值:三酸甘油脂正常是多少?
利用下表快速對照你的數字,搞清楚你是「 偏高 」還是「 需要盡快就醫 」 。
單位為 mg/dL,建議以空腹 8 – 12 小時抽血的結果為主。
| 等級 |
數值區間(mg/dL) |
代表意義 |
建議下一步 |
| 正常 |
< 150 |
目前穩定 |
維持好習慣,每年追蹤 |
| 邊緣偏高 |
150–199 |
開始累積風險 |
調整飲食/運動,3 個月內複檢 |
| 高 |
200–499 |
心血管與代謝風險升高 |
建議門診評估(合併脂肪肝、血糖、腰圍等) |
| 非常高 |
≥ 500 |
伴隨急性胰臟炎風險 |
儘速就醫,遵醫囑積極處理 |
怎麼看自己的數字?
常見的三酸甘油脂過高的原因
多數人的三酸甘油脂偏高,關鍵其實在「 糖、酒、總熱量 + 生活型態 」 ,再加上體質或疾病影響,不是只是油吃太多。
三酸甘油脂太高是什麼原因?
含糖飲料 / 果汁 / 甜食、精緻澱粉:
糖分與過量熱量會被轉成三酸甘油脂儲存,是最常見的兇手
酒精:
酒精代謝會促進肝臟製造三酸甘油脂;啤酒、調酒更容易拉高數值
腰圍偏大、久坐少動、體重上升:
與代謝症候群、胰島素阻抗常一起出現,三酸甘油脂容易長期偏高
慢性病與藥物:
糖尿病控制不佳、甲狀腺低下、肝腎疾病,或部分利尿劑、荷爾蒙、類固醇等藥物都會影響
遺傳體質( 家族性高三酸甘油脂血症 ) :
家族成員普遍偏高
三酸甘油脂過高一定要吃藥嗎?
不一定。多數人先把含糖飲料與酒精減量、調整飲食與運動,配合複檢,就能看到數字往下走。
是否用藥,需由醫師評估你的整體風險後再決定。
醫師通常會看:
- 最近 2–3 次的三酸甘油脂趨勢( 是否持續偏高 )
- 其他指標:LDL / HDL、非 HDL、血糖 / 糖化血色素、血壓、腰圍與 BMI
- 是否合併:脂肪肝、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家族史
- 生活型態與可能影響血脂的藥物( 類固醇、部分降壓藥等 )
較可能需要藥物的情況:
- 數值非常高或反覆偏高
- 合併糖尿病、脂肪肝,或已出現心血管高風險因子
- 生活調整一段時間仍無明顯改善
常見用藥類型
僅供認識,須由醫師開立:
- 處方劑量魚油( EPA / DHA )
- 費布雷酸類( fibrate )
- 他汀類( statin )( 有時合併使用,視整體血脂風險 )
用藥提醒:
- 勿自行購買或調整劑量;需定期回診追蹤肝腎功能與血脂
- 懷孕、哺乳或有慢性病、長期用藥者務必事先告知醫師
要記得藥物是工具,習慣是地基,飲食與運動才是關鍵。
參考文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