胰島素阻抗是什麼?胰島素阻抗改善、檢測、症狀一次看!

胰島素阻抗是什麼?胰島素阻抗改善、檢測、症狀一次看!

胰島素阻抗是什麼?胰島素阻抗改善、檢測、症狀一次看!

 

常常覺得又累又餓、體重很難降下來,檢查時卻被說「 血糖還在正常範圍 」嗎?

這很多時候跟胰島素阻抗有關,這篇會用最好懂的方式,帶你看懂胰島素阻抗、怎麼檢查、生活上能做哪些調整!

 

胰島素阻抗 重點速看

胰島素阻抗 重點速看

它是什麼?

胰島素阻抗就是身體對胰島素變得不敏感,必須分泌更多胰島素才能把血糖壓住,久了會拉高第二型糖尿病、脂肪肝與心血管風險。

誰要特別留意?

腰圍變粗、體脂偏高、常疲倦想睡、飯後很快又餓,加上脂肪肝、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或糖尿病家族史,都是常見高風險線索。

怎麼檢查?

醫師會看空腹血糖、空腹胰島素與 HOMA-IR 指數,再一起評估腰圍、BMI、血脂與家族史,網路自算只適合初步參考,解讀要交給醫師。

可以改善嗎?

多數早期胰島素阻抗,可透過體重控制、飲食調整、規律運動明顯改善;是否需要用藥與追蹤頻率,一定要由醫師依檢驗與病史決定。

*本文為衛教資訊,是否有胰島素阻抗與後續治療方式,需由醫師根據檢驗報告與個人病史綜合評估,請勿自行解讀或調整用藥。

胰島素阻抗 常見快問快答

 

目錄

 

胰島素阻抗是什麼?為什麼會讓你又累又難瘦

胰島素就像一把「 鑰匙 」,功能是打開細胞的門,讓血糖進入細胞作為能源。

胰島素阻抗就是細胞的「 門鎖變鈍了 」 :雖然胰島素有分泌,但細胞對它的反應變差,血糖不容易被吸收

身體為了維持血糖正常,只好被迫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來克服阻抗

3個胰島素阻抗會出現的症狀

  1. 人容易累、容易餓

    細胞拿到的能量不夠,大腦就一直覺得「 好像沒吃飽 」

  2. 體重慢慢上去、越來越難瘦

    多出來的能量會被存成脂肪,尤其是肚子、內臟脂肪

  3. 胰島素越分越多,最後可能撐不住

    這時血糖就會開始往上走,往「 糖尿病前期 」甚至第二型糖尿病的方向發展,也會連帶增加脂肪肝、心血管疾病等風險

所以很多人會有這種感覺:「 我的血糖檢查還在正常,但人就是又累又想睡、肚子越來越大、減肥很挫折。」

 

胰島素阻抗檢測方法?HOMA-IR 與相關指數怎麼看

胰島素阻抗檢測方法

很多人拿到健檢報告,會看到一串英文縮寫:空腹血糖、胰島素、HOMA-IR、HbA1c……不知道從哪裡看起。

其實可以把它想成「 幾個一起看的線索 」 。

常見檢查項目有哪些?

主要會抽血看下面這些數字:

  1. 空腹血糖( FPG )

    看你「 沒吃東西一段時間 」時,血糖還壓不壓得住。

  2. 空腹胰島素

    了解身體為了壓住血糖,需要分泌多少胰島素。

  3. HOMA-IR 指數

    用「 空腹血糖 × 空腹胰島素」換算出來的估算值,用來評估胰島素敏感度。

  4. 糖化血色素( HbA1c )

    大約反映過去 2 – 3 個月的平均血糖狀況。

  5. 血脂與體態指標

    像是三酸甘油脂、HDL( 好膽固醇 )、腰圍、BMI,也都會列入考量,因為和代謝風險有關。

醫師通常會所有數字「 一起看 」 ,再加上你的生活習慣與家族史,才會做出結論。

 

HOMA-IR 很高代表什麼?

HOMA-IR 越高,表示你的身體可能需要分泌非常大量的胰島素,才能勉強把血糖降下來,這就是「 胰島素阻抗 」 。

注意: 每個人的狀況不同,醫師在解讀 HOMA-IR 時也會有不同考量,所以一定要給醫師看整體報告。

 

檢查前要準備什麼?

  1. 務必空腹 8 小時以上:

    晚餐後禁食,水通常可以少量喝

  2. 有在吃藥的人請先問醫師: 

    如果你有在服用降血糖、降血脂或其他慢性病藥物,務必先詢問主治醫師「 當天是否需要照常吃藥 」 。

    千萬不要自己停藥,以免報告結果不準確!

 

胰島素阻抗能改善嗎?吃什麼可以降低胰島素阻抗?

胰島素阻抗能改善嗎

只要提早發現並調整生活習慣,「 胰島素阻抗 」有很高的機會可以明顯變好

你可以先從這 3 個方向開始努力:

1. 先從「體重跟腰圍」小幅下降開始

研究發現,體重只要能降 5%~7%,加上多動一點,對改善胰島素敏感度、降低糖尿病風險就非常有幫助。

不需要立刻變成超瘦,而是:

  • 先盯住腰圍、肚子跟內臟脂肪
  • 目標是「 慢慢瘦一點點,然後維持住 」

例如:原本 80 公斤,先以 4 ~ 6 公斤的穩定下降為目標,不用追求一兩個月爆瘦。

研究來源: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(NIH)資助的 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(DPP)大型臨床試驗,後來也被美國 CDC 納入糖尿病前期的衛教指引。

 

2. 飲食調整:少甜少精緻、多纖維蛋白質

不是「 完全不能吃澱粉 」 ,而是減少血糖快速升降的機會:

  • 減少「又甜又精緻」的

    飲料: 手搖飲、含糖飲料

    食物: 甜點、餅乾、白麵包、炸物、速食

  • 多吃「 天然原型 」的:

    主食: 把白飯麵包換成糙米、五穀飯、地瓜

    配餐: 每餐都要有足夠的 蔬菜蛋白質

 

3. 規律運動 + 睡飽一點,身體才會「聽你的」

運動:對胰島素敏感度來說,「有動」真的很重要:

  • 一週累積至少 150 分鐘中等強度運動
  • 一週 2 次左右的肌力訓練(徒手深蹲、彈力帶、啞鈴都可以)

睡眠與壓力:長期熬夜、睡眠品質差、壓力大,也都會讓胰島素阻抗更嚴重:

  • 優先目標是「 大部分的日子睡得好一點 」 ,而不是偶爾通宵再來補
  • 找到適合自己的解壓方式:散步、伸展、冥想、和朋友聊天都可以

 

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胰島素抗阻?哪些人要特別留意?

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胰島素抗阻?

胰島素阻抗很多時候「 沒有很明顯的症狀 」,所以不要等到很不舒服才注意。

1. 常常覺得「好累、好想睡」

  • 明明睡得不算少,白天還是容易疲倦、想打瞌睡
  • 吃完飯特別想睡,覺得整個人「 被放電 」
  • 下班或假日常常只想躺著,提不起精神運動

這種累,常跟血糖像雲霄飛車一樣忽高忽低有關。

 

2. 很容易餓、特別愛甜食和澱粉

  • 才剛吃完沒多久又餓了,特別想來點澱粉、甜點或手搖飲
  • 不吃糖就覺得心慌、沒力氣,好像一定要吃點甜的才能撐下去

血糖不穩定,會讓你一直想找東西吃。

 

3. 腰圍變粗、體重慢慢上升,減重特別卡關

  • 褲子越來越緊,腰圍一圈「 游泳圈 」很明顯
  • 明明有在控制飲食、也有運動,但體重就是卡住下不去

蘋果型肥胖( 肚子、腰部特別明顯 ) ,是胰島素阻抗常見的體型特徵之一。

 

4. 健檢紅字:脂肪肝、血脂高

  • 報告上被醫生說有脂肪肝
  • 三酸甘油脂偏高、好膽固醇( HDL )偏低
  • 被提醒有「 代謝症候群 」的風險

這些檢查異常,常常會跟胰島素阻抗一起出現,是很重要的警訊。

 

5. 皮膚出現一圈「 黑黑的、粗粗的 」

  • 後頸、腋下、鼠蹊部附近,皮膚變得比較黑、厚、摸起來粗粗的
  • 洗不太掉、不是單純曬黑或髒污

這種叫做黑色棘皮症,在很多胰島素阻抗、肥胖或內分泌異常的族群裡很常見。

 

6. 女生月經不規則、多囊性卵巢症候群(PCOS)

  • 月經常常遲到、不規則,甚至好幾個月沒來
  • 被婦產科說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( PCOS )
  • 可能同時有體重增加、痘痘多、皮膚油、長細毛的困擾

PCOS 和胰島素阻抗有很密切的關係,很多備孕或調經中的女生,其實背後就是代謝問題一起在影響。

 

7. 家族有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病史

  • 爸爸媽媽、兄弟姊妹,有第二型糖尿病
  • 家族有人中風、心肌梗塞、冠心病

在這樣的體質背景下,胰島素阻抗更容易提早出現,需要更主動地做代謝相關檢查與追蹤。

 

什麼情況下,該找醫生討論「胰島素阻抗」 ?

當你被提醒有「 胰島素阻抗 」時,一開始會建議從 飲食和運動 開始調整。

但如果出現以下 三種狀況 之一,就該找醫生討論是否需要用藥或進一步治療:

1. 數字已經很危險

  • 快變糖尿病:空腹血糖或 HbA1c 已經接近或達到「 糖尿病前期 」標準
  • 多處亮紅燈:除了胰島素阻抗指標高,你還有「 代謝症候群 」 、 「 脂肪肝 」等醫生警告

2. 努力了但沒效

你很認真控制飲食和運動,但血糖、HbA1c 還是降不下來,或體重一直反彈。

3. 合併其他疾病

  • 女性問題:有 PCOS、月經不規則,或曾有妊娠糖尿病史。
  • 高心血管風險:同時有高血壓、高血脂,或家族中有早發心臟病 / 中風病史。

藥物輔助治療:醫師可能考慮的選項

  1. 標準口服藥物: 

    像是 Metformin,是最常被用來提高胰島素敏感度的口服藥物,通常是醫師的一線考量。

  2. 新型注射藥物: 

    近年來,以 腸泌素 為基礎的注射藥物,例如 GLP-1 受體促效劑,或像 猛健樂 這類雙重腸泌素受體促效劑,因其在有效控制血糖的同時,兼具顯著體重管理的效果,而成為熱門的新選項。

不論是哪一種藥物,都屬於處方用藥。醫師會依據您的整體健康狀況來評估最適合的療程。

 

參考文獻